我們所接觸的世界,就是真的世界嗎?
All is Vanity. 這一幅圖的名稱。
請問,Charles Allan Gilbert這幅圖,是骷髏頭,還是照鏡子的女人?
我和你所說的,不一定相同;但是我們所接觸的,是同一件事情。
就像各種顏色,假設「世界標準」認定某個顏色是綠色,這是依照數據標準,但是,當綠色顯現在我們眼前時,每個人所感受到的綠色將不盡相同。
有人說青綠、有人說深綠、有人說草原綠等等。然而,這都是指同一個顏色。
假設眼前有一顆蘋果,你會認為他是蘋果,是因為人類的集體記憶,以及普遍常識,使我們知道它就是蘋果。
畫家也能畫出蘋果,雖然每個畫家所畫的圖會有些微不同,但是他們絕對不會看著蘋果樣本,而畫出蘋果的葉子、或是長得像哈密瓜的蘋果。
因為看的人將會認為那是哈密瓜,而不是蘋果。
我們要「看到」這個蘋果,需要藉助光的反射。
光波本身並沒有意義,它照射到蘋果上,蘋果將所有的顏色吸收後,反射了紅色(普遍來講)到我們的眼睛,再由大腦將這種光波轉換成「我們所熟知的蘋果」。
如果畫家是用電腦繪圖,那麼他所畫的「蘋果」,就變成0與1的組合。
電腦將紅色的顏料、畫家擺動、點擊滑鼠的指令,轉換為它看得懂的語言─機械碼(0與1組成)─再轉成我們所看到的蘋果。
0與1對人類來說沒有意義,但是卻組合成人類看得懂得圖案。
也就是說,我們所看到的蘋果,和電腦所看到的,是不一樣的。
要「顯現」蘋果,必須將光波轉換為人類所看得懂的圖案,靠的是大腦,過程平均要0.5秒。
同樣地,想要「算」出蘋果的圖案,在電腦裡,靠的就是處理器;處理器越快,等待的時間也越短。
這一段「距離」,是我們與現實的距離。
我們無法感受到真正的現實,所有的東西都需要那一個「0.5」秒,才能夠顯現;也就是說,我們所體會的世界,是0.5秒後的世界。
永遠都是走在真實的後面,無法追上。
我和你所接觸的世界是一樣的,但是存在於「自我」的感受卻因人而異。
即使是相同的事物,也會出現分歧。
All is Vanity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